立場被控煽動刊物案 第50天審訊|辯方呈政府聲明及傳媒報道證「光時」涉違法 鍾沛權質疑控方「搵資料會搵唔到出嚟」 指911後美國民情更不穩 惟「叛國」聲音沒被限制發表

分享文章

已停運的《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的案件,今(31日)在區域法院續審,辯方資深大律師余若薇今就梁晃維、鄒家成專訪及陳沛敏博客文章覆問,逐一反駁控方指控。其中對梁晃維在專訪中提及「國安都只是等大家講『那四個字』,就去捉人」,鍾沛權表示理解其擔憂,惟控方質疑梁的擔憂毫無根據,余今引述政府於2020年7月發布的聲明,指當時已提及「光時」口號有港獨含意;另述報道證實多宗拘捕事件與展示「光時」字句有關。鍾沛權認為,余提供的資料,引證梁的擔憂有事實基礎,並表示:「唔知點解控方搵資料會搵唔到出嚟,但又要質疑呢樣嘢。」

今午甫開庭,辯方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即表示,控方指稱案發時即2020年7月7日至2021年12月29日間本港社會不穩,《立場》文章的批評引起市民憎恨中央政府,由於鍾沛權表示需以民調、客觀數據來衡量,故辯方向法庭呈上《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的「市民對北京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1992年2023年)調查以協助覆問。

余指出,調查中的圖表將「信任中央」及「不信任中央」的數值相減得出淨值,當中顯示2020年下半年、即《國安法》通過後,港人對中央信任程度由-43%升至-29.4%,2021年上半年更進一步上升至-2%,余問鍾上述結果,能否支持控方說法,鍾就表示肯定無法支持。

辯方呈政府聲明及多則報道引證多人因「光時」被捕

余若薇接着就3篇檢控文章,包括梁晃維及鄒家成的專訪,以及陳沛敏博客文章覆問,以反駁控方對文章的指控。

其中就梁晃維專訪——〈【專訪】高歌《熱愛基本法》仍被DQ 梁晃維:可能連區議員都時日無多〉(刊於2020年8月12日),控方曾問及鍾沛權,梁在專訪中說:「《國安法》無孔不入,好像每一日國安都只是等大家講『那四個字』,就去捉人」,至於所指的四字何解,鍾當時回應估計是「光復香港」;控方遂引述《文匯報》報道,指警方不曾表示單憑叫「光時」口號就會即時作出拘捕,惟鍾認為梁的擔憂屬合理,遭控方質疑其擔憂無根據。

余今重提雙方當日討論,鍾直言「我覺得有少少無聊」,就梁根據當時社會氣氛等所作的判斷,他不解控方為何要質疑有關擔憂毫無事實基礎。余聞言稱:「我宜家提供更強嘅事實基礎畀你」,並將政府於2020年7月2日刊出的〈特區政府聲明〉呈堂,指聲明提及「光時」口號有港獨、顛覆國家政權等含意,繼而進一步將多篇傳媒報道呈堂,顯示有人因展示「光時」而被捕,包括一名青年於2020年七一遊行時,涉管有「光時」文宣,被警方以涉嫌違反「國安法」拘捕;時任葵青區議員周偉雄於同月22在元朗展示「光時」紙牌後被捕。

及至2021年,有中大學生於網上畢業禮舉行期間在校內遊行,因涉嫌高舉「光時」標語而被捕,另外筲箕灣耀東邨一單位鐵閘被發現貼有「光時」貼紙,事後一名男子被捕。鍾回應,上述報道正正引證梁的擔憂有充分事實基礎,更直指:「唔知點解控方搵資料會搵唔到出嚟,但又要質疑呢樣嘢。」

辯方指鄒家成鄒視「大中華膠」等為敵人 法官問「膠」是否必屬負面

而就專訪鄒家成——〈【專訪】由「無人識你喎」到新東初選出線 鄒家成:證明本土理念係有得贏〉(刊於2020年7月27日)一文,余引述鄒家成的訪問及鄒在Facebook的帖文,反駁控方指鄒家成視政權為敵人,當中鄒曾在Facebook發文,指「未來,我唔要三分天下,我要兩分天下,未來,只會有親中派同本土抗爭派,呢句係我喺初選論壇上講嘅」;另鄒在接受訪問時,又提及舊有政客阻止年青一代,已無法再代表年青人的聲音。余指出,上述均顯示鄒的敵人為「政棍」、「大中華膠」、「過氣或老派嘅民主派」。

余着鍾解釋「大中華膠」何解;鍾指「大中華膠」可指認同中國文化、中國身分、在政治議題上會一併考慮香港及內地利益的人士等。法官郭偉健就加入提問:「嗰『膠』係咪一定負面?冇理由係褒獎?」鍾回答指,有人會用以自嘲,有些人則不介意透露其意識形態,因部分人認為「你話我膠都好,我就係膠」。

鐘指陳沛敏博客文章段落現時仍呼應很多港人疑慮

而就陳沛敏的博客文章——〈這星期給香港人的通識課題〉(刊於2020年9月12日),控方盤問時質疑文章沒有足夠事實鋪陳,包括指12歲女童於旺角被警員圍捕時未有交代全部事實,余若薇就引多篇文章,力證《立場》持續跟進事件,無意隱瞞任何事實以誤導讀者。鍾沛權表示同意,強調《立場》就事件來龍去脈、爭議及各方回應均有報道。

至於文章中一段:

警察辯稱12歲女童逃跑,『形跡可疑』所以追捕。香港人即反問,7.21當晚元朗大批白衣人持藤條棍棒在街上聚集遊走,警方為何不覺『形跡可疑』。『驅趕』白衣人只需拍膊頭,為何對付12歲女卻要幾個防暴圍堵撲倒膝壓。

就控方曾質疑上述段落將12歲女童的遭遇及7.21事件拉上關係,余問鍾上述兩宗事件的描述有否事實基礎?鍾即斷言「肯定有」,余續追問:「提出呢個問題有冇唔合理地方先?有冇穿鑿附會、天馬行空、捏造事實?」鍾表示,完全沒有,指這類質問、類比能重提警方可能執法不公、標準不一,又直言:「如果我仲係總編,呢段今時今日攞番出嚟都呼應好多香港人嘅疑慮,好多香港人仍然想得到解答。」

余若薇指伍專員曾非常押韻讀出「快必」呼喊的口號

余又指,她昨在庭上列舉《立場》以外的評論文章中,有人甚至「鬧政府廢柴、無德、無能、死開啲啦」,反之陳沛敏以「通識題」形式着公眾思考,問鍾陳沛敏的文章,有否對國家安全引起實際風險?鍾回應,看不見任何可構成危害國家的實際風險。

至於控方質疑文章未有詳列「快必」譚得志曾在多個場合呼喊不同口號。余指《立場》早於陳沛敏博客發布前已就此詳細報道,又言「我見就好詳細喎,我記得伍專員非常押韻咁讀出嚟」。鍾同意《立場》有盡量仔細交代控罪元素及理據。

前大律師公會主席石永泰曾公開指法治不只盲目守法

此外,余若薇又覆述控方盤問時,多次提到DQ立法會議員或參選資格是有法可依、是按照法律及程序,故《立場》評論文章質疑DQ決定屬詆毀、沒事實基礎,鍾當時指依法不等於合理,有爭議及討論空間。

余今在庭上就引前香港大律師公會時任主席石永泰於2015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這的演辭,指「法治」概念不僅是只懂盲目地「守法」,更包括尊重獨立的司法機構,「唔係下下話黃官、藍官、司法獨大、司法獨裁」(編按:辯方昨引吳秋北撰寫的文章,當中批評香港司法獨裁、司法獨大;另沈運龍的文章就批評「黃法官」偏袒「黑暴」),又指演辭另提到,公眾或傳媒評論、批評政府行政舉措,是希望政府在政策層面上回應,而官方不斷重覆「依法辦事」,有低貶法律、混淆視聽之嫌;在沒有真正獨立的司法機構,會以所謂「依法辦事」包裝成「法治」(Rule of Law),但其實只是將「依我們的意旨辦事」(Rule by Man)。鍾同意石所言,認為對法治的理解,不應只停留在「依法執法」的層次。

911後社會氣氛敏感仍容許傳媒報道恐怖分子訪問

另外,就控方盤問時,曾問鍾會否在911恐襲後訪問拉登,欲藉此探討鍾發布文章會否產生即時暴力風險的界線。余若薇今問鍾,是否知悉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曾將拉登訪問刊出?鍾稱有印象,余再問鍾會否理解為CNN支持拉登因而作出報道?

鍾回答稱不會,並指當時美國有許多異見人士、知識分子,曾批評恐襲事件的深層原因,在於美國的霸權、中東政策及帝國主義等,但惹來他人批評「叛國」。鍾續指,這些被指「叛國」的聲音都沒被限制發表及討論,並指在911後,社會氣氛較2019的香港更敏感、民情更不穩,但當地不僅有傳媒轉載拉登訪問,亦容許為襲擊恐怖主義提供理由的論述自由發表和討論。

聆訊下周一(3日)早上9時續審。

法院:區域法院
法官:法官郭偉健
被告:BEST PENCIL(HONG KONG)LIMITED、鍾沛權、林紹桐
控罪:串謀發布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10)(1)(c)條)

法律團隊
辯方: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大律師管致行
控方: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署理高級檢控官徐倩姿
案件編號:DCCC265/2022

訂閱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