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停運的《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的案件,今(14日)在區域法院續審。控方就《立場》訪問初選候選人何桂藍的文章盤問鍾沛權,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質疑文章的發佈可增加何桂藍的曝光率,從而有利其選情,又指內容或引起市民對政府的憎恨。鍾沛權指「從沒預想、沒意圖計算」文章會提高何桂藍的知名度,又指引起市民不滿的最根本原因,是政府政策、法例及公權力不恰當地行使。【立場被控煽動刊物案報道結集】
控方:文章或令更多人考慮及支持何桂藍的政綱
控方指出,訪問何桂藍的文章讓更多讀者考慮其政綱及目的,從而令更多人支持她。鍾沛權回應指,媒體的責任是讓公民獲取資訊作出他們的決定,亦有可能會令更多人不喜歡何桂藍。他舉例指,另一篇有關梁晃維的文章在發佈後,社交媒體上亦有一定數量的人作出批評。
伍淑娟繼續追問謂:「但唔係好合理咩?多啲人考慮後支持(何的政綱)?」鍾亦反擊道:「好合邏輯就係多啲人考慮,然後多啲人反對。」旁聽席傳出零星笑聲。
鍾又指,不會計算或考慮發佈文章會否令更多人支持何,「唔係我哋嘅意圖,唔會考慮」,又認為如果何獲得更多人支持,就更應詳細地去記錄及報道她的主張、角色轉變、思想根源、未來打算在議會採取的手段及如何合理化該手段。
伍續問:「我唔係話你有意識地預計,作為正常編輯,你心目中都知會有咁嘅後果?」鍾再度否認,重申沒思考訪問會否令更多人認識受訪者。
控方引《立場》臉書專頁一留言 質疑文章為何桂藍造勢
就控方引述立場臉書專頁的一個留言,指「立場仲要寫幾多篇捧佢(何桂藍)?」鍾回應稱,無可否認何桂藍的《立場》記者身份對很多人來說很深刻,即使她離職後參與政治事件,很多人仍認為跟《立場》有關;但是否代表「捧」何桂藍,鍾表示「我諗係交俾大家」。
法官郭偉健問到,文章會否增加何桂藍「打低其他人嘅機會」,又言「如果溫和嘅就唔會參加初選」。鍾形容在初選投票的人屬非建制派的支持者,但即使同是民主派,光譜亦很闊。他補充說,在《立會選戰》系列中,亦有楊岳橋(公民黨)及民主黨有關新東候選人的專訪。
但控方質疑,上述系列沒包括與何桂藍政綱路線相近的鄒家成及劉頴匡,遂指何的文章會令她的知名度提高。鍾重申,何本身已有很高知名度,不清楚文章會否給她額外的知名度。伍淑娟進一步推演,指文章有約十萬人觀看,亦有人留言,能增加何的曝光率;鍾同意以客觀效果來看,「多一個媒體報道,會多個渠道比讀者見到及知悉」,但同時指出訪問刊出後也多了質疑及批評何的聲音,不同意會有利何的選情。
盤問期間,控方指大部分《立場》讀者都是同一政治光譜人士,伍淑娟並引數字說明:「睇番數字,希望你唔會話我猜測啦。區選有290萬人投票,有六成(投給)諒解支持示威者(的候選人),即170萬人,而《立場》專頁關閉時有160萬人追蹤,兩個數字都係幾接近㗎喎⋯⋯」鍾否認道:「真係唔敢當唔敢當,我哋讀者有來自加拿大、台灣、英國及馬來西亞的華人,佢哋用不同方法追蹤⋯⋯你想多咗啦!唔少建制派人都有follow,好多時留言係建制讀者嘅批評。」
鍾沛權:市民不滿政府源於政府政策、公權力不恰當行使
控方進一步指,不少讀者或會被何桂藍在文章中的主張或言論所影響。鍾沛權認為「梗有人被左右,有人唔會」,但基於當時社會尚有多元的傳媒環境,故正常的讀者普遍不會輕易受一兩篇文章影響。控方續指,市民若認同何,便會對中央政府有所憎恨或對立。鍾認為這只是假設,具體要視乎何的「攬炒」主張如何實現、過程中政府的回應及港人的情緒,重申這種手段會否令人憎恨政府無從判斷。
伍淑娟再追問:「但你諗下,國安法出現咁大質疑,你唔會預計啲人聽咗佢(何桂藍)講?」鍾強調「香港公民係高質素,特別係伍專員口中嘅正常人」,因此市民若對政府不滿,最根本的原因並非由新晉政治人物引起,而是政府政策、法例及公權力不恰當地行使。
鍾續指,政治人物的主張往往有討好公眾的感覺,因他們會評估公眾重視的問題及立場,繼而迎合、滿足、嘗試代表他們的選民提出綱領,「某啲政治人物嘅綱領,非加深公眾情緒,或者只係呼應人們已存在嘅情緒或者訴求」。【立場被控煽動刊物案報道結集】
法院:區域法院
法官:法官郭偉健
被告:BEST PENCIL(HONG KONG)LIMITED、鍾沛權、林紹桐
控罪:串謀發布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10)(1)(c)條)
法律團隊
辯方: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及大律師黃卉儀
控方: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署理高級檢控官徐倩姿
案件編號:DCCC265/2022
